近日,一起發生在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的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一張微信群聊截圖顯示,某初一班級群內,班主任徐某情緒失控,發表了過激言論。據悉,該群共有88名成員,徐某在群內多次使用“莫挨老子”“都給老子滾”等不當言辭。學校迅速作出反應,暫停了涉事班主任的教育教學工作,并表示將根據調查結果進一步處理。北碚區教委也已介入此事,目前正在核實和處理過程中。
班級群作為家校溝通的橋梁,常常狀況百出,但此次事件中的主角卻是班主任。徐某的失控行為令人錯愕,也引發了眾多疑問。復盤聊天記錄發現,徐老師的情緒爆發并非突如其來,而是早有端倪。其最初發言還算克制,表達了情緒不穩定和無法處理班級問題的困境,建議家長聯系領導或校辦。然而,事態并未就此平息,反而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失控。至于何種因素“二次刺激”了徐老師,目前尚不得而知。
校方對此事回應稱,徐老師自接任班主任后感到壓力較大,在與學生家長溝通時未能控制住情緒。這一說辭顯得含糊其辭,有意淡化事態。然而,對于失言的徐老師來說,所犯并非原則性錯誤。校方在懲戒的同時也應給予保護,避免過大的外界壓力對當事人造成進一步傷害。
情緒穩定對于班主任這份工作來說至關重要。這既需要職業培訓、經驗積累和規范約束,也離不開相應的權利設計與機制保障。例如,為班主任提供日常非工作時段的“離線休息權”,以及在情緒低潮期暫時性的“崗位職責轉移”。這些措施有助于班主任在前端消解不良情緒,避免遇事時的氣急敗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