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精神的光輝代代相傳。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之際,人們紛紛前往中國原子城,追尋那段銘刻在新中國史冊上的“兩彈一星”輝煌歷程,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蘊含的磅礴力量。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從羅布泊騰空而起,標志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東方巨響”震驚了世界。60年后的今天,原子城里參觀紀念的人們絡繹不絕,他們來此感受那段艱苦卓絕的奮斗歲月。
在祁連山下,金銀灘草原寒風凜冽。原子城紀念園內,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的雕像石碑與31564名基地工作者的雕刻人名墻分列兩側,共同見證著那段光輝歷史。60年前,我們用事實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彈技術,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長胡思得表示,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奇跡,孕育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從錢學森“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到王淦昌“我愿以身許國”,新中國成立初期,“兩彈一星”的研制者們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將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密相連,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轉化為推進強國建設的實際行動。
在金銀灘這片美麗的土地上,隱藏著3200多米的海拔、年平均0.4攝氏度的氣溫和高寒缺氧的惡劣環境。然而,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此與戈壁黃沙為伴,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書寫了“兩彈一星”的輝煌篇章。
青海原子城紀念館自開放以來,已接待游客超過400萬人次。今年1-9月,更是接待了27.2萬人次游客。他們來此感受那段艱苦奮斗的歷史,汲取“兩彈一星”精神的力量。
“原子彈不是武器,它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青海師范大學副教授孔慶蓉動情地說,“兩彈一星”的壯舉長志氣、強骨氣、增底氣。
從導彈到原子彈、氫彈,再到人造地球衛星,數十年來,一代代中國科技工作者在接力攀登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用“鐵肩膀”挑起歷史重擔。他們的品格和實干精神正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生動詮釋。
“兩彈一星”精神也在更多領域得到傳承和發揚。無論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還是“天鯤號”實現絞吸船自動挖泥技術的首次應用,亦或是“華龍一號”形成國內首個完整的核電自主知識產權體系,都彰顯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奮斗精神和創新精神。
在新時代,“兩彈一星”精神依然閃耀著光芒。它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