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祥龍 崔瑤
11月5日,第十二屆中國(綿陽)國際科技博覽會開幕前夕,四川省“拓市場穩增長”磁性材料產業供需對接活動暨高質量發展大會在綿陽科技城舉辦。
標準發布(攝影劉軍)
一場匯聚了四川磁性產業上、中、下游全產業鏈的對接活動,促成7組、14家企業形成合作簽約,簽約金額10億元。會上,全國磁性材料與鐵氧體材料標準化委員會發布《磁性材料與鐵氧體材料新標準》。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發表主旨演講,為四川打造磁性材料產業“第四極”提供思路和方法。
走進活動展覽序廳,分別展陳了四川磁性材料產業的上游、中游、下游企業的相關產品與情況。特別設置的洽談區,也有不少企業代表正在圍繞軟磁、永磁和磁性材料器件應用三個板塊,進行深入交流。還分組進行相關領域企業負責人、院所專家的對接交流活動。
活動現場(攝影劉軍)
“用電的地方就離不開磁性材料”。目前,四川上游稀土資源匯集,下游機器人、發動機、飛行器等磁性材料的應用企業也發展快速。四川省經信廳總工程師張海笑介紹,目前,四川省內已構建形成集原料采選、磁材生產到終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四川有很好的科研基礎,特別是綿陽,有深厚的永磁材料底蘊。此外四川還有豐富稀土資源、有下游應用,中游制造也在壯大。四川高校云集,有豐富的人才資源,這些都使四川有望成為國內磁性材料產業第四極。”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在主旨演講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展示區(攝影劉軍)
李衛表示,此前,國內磁性材料發展較好的地區有內蒙古、江西等三省(自治區),三地發展都有自己的特別,要么是稀土資源稟賦特別好、要么是中游的永磁材料生產制造能力突出。四川也應該認識到自身優勢,發揮好自身優勢,同時也要補齊短板。
“此前,綿陽磁性材料產業的短板其實就是中游的生產制造。前年,綿陽引入巨星永磁,這方面的短板在逐漸補齊,產業初步形成“閉環”。此次活動,綿陽科技城搭臺,永磁行業全產業鏈的企業都匯聚一堂,這種行業內供需對接活動,對創新發展,推動整個產業的壯大有很大意義”李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