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寧芝
一個人患了什么病?治療后有沒有效果?很多時候,答案會隱藏在一組組的檢驗數據中。
在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醫學檢驗科&輸血科主任江忠勇看來,現代醫學強調循證,重視科學證據,而“證據”離不開檢驗醫學。“醫學檢驗科提供的數據,是揭示疾病真相的蛛絲馬跡,能為臨床診療提供重要的線索。”
疾病診斷用“證據”說話
“所有疾病的確診都需要線索,但這些線索必須足夠可靠。”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醫學檢驗科&輸血科主任江忠勇表示,檢驗科實驗室出具的報告,是臨床診療中的重要依據,甚至是直接證據。
首先是判斷疾病。檢驗科的報告為醫生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學“證據”,例如,微生物鑒定報告,能直接揭示患者體內是否存在致病菌和具體種類,進一步的藥敏報告可以幫助醫生迅速準確決定用藥種類和劑量。再如,在血常規檢測中,白細胞數值異常升高是發生血液系統疾病重要的預警指標,如果白細胞數值遠高于正常數值,醫生根據這一數據發現,進一步結合患者病史,再聯合其他診療證據,比如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測,最終可以確診疾病種類和類型。
第二是判斷治療效果。江忠勇解釋,持續追蹤疾病相關檢驗指標的變化是判斷療效的重要方式。例如,當孩子因感冒發燒入院,血液中的某些炎癥指標可能顯著升高,經過治療,如果這些指標逐步回落,那么就能說明當前的治療方案是有效的。
但是,如何確保檢驗報告的可靠性?江忠勇認為,實驗室的質量管理體系就是每一個數據可靠性的保障。但是,單次的檢測結果可能不能完整呈現患者的健康狀況,有時需要多次檢查,動態觀察指標變化,“這是因為有的指標在短期內不足以說明問題,有時需要患者一周、一個月甚至三個月的檢測結果綜合考慮。”
注重科研和人才培養
作為醫學檢驗科&輸血科學科帶頭人,江忠勇十分重視科研,認為科研必須持之以恒,同時,他強調,科研必須緊密聯系實際,“因為科研是為了解決醫療上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單純追求技巧展示或職稱晉升。”
“在我們科室,科研分為幾個不同層次。”他說,“初級層次的科研通常是發現問題并且總結經驗,比如對少見、罕見個案的分析;稍高一層則是經驗的推廣,針對某些醫療上發現的規律進行總結和應用推廣;而高級別科研則是從經驗和規律中提出有效的預防和解決方案”。為什么鼓勵科研?“因為科研是推動思考的動力,能讓我們在臨床實踐中更加敏銳地發現問題。”江忠勇說,一個具備敏銳洞察力的醫生哪怕只是關注到其他人看似平常的白細胞或血小板的異常變化,但是經過進一步深入科學思考研究,也是能夠走到專業前沿,也許可以推動檢驗方法革新,也許可以改進補充臨床檢測方案。
在培養人才方面,江忠勇說,檢驗人才的成長是一個“尋路、探路、趕路、帶路、領路、讓路”的過程:初學者從選擇專業到進入崗位,是“尋路”;隨后探索職業方向是“探路”;積累經驗和技能則是“趕路”;當個人能力足夠,就可以成為帶領團隊的“帶路者”;最終,成為領域中的“領路人”,并將經驗傳遞給年輕醫生,實現“讓路”。在指導團隊時,幫助團隊成員認識自己處于哪個階段,鼓勵他們朝規劃前行的方向邁步,是江忠勇踐行“尋路、探路……”理念并堅持在做的事。
江忠勇坦言,“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我愿意將自己走過的彎路、踩過的坑告訴年輕醫生,減少他們的失誤。我也將繼續不為外界的喧囂所動,腳踏實地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