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頻繁強調“依賴數據”和“逐次會議決策”的原則,然而,這一看似穩健的策略正遭受經濟學界的質疑。特別是最近三個月的就業數據波動,更是凸顯了這一問題的不尋常性。7、8月就業數據疲軟,導致美聯儲采取非常規的50基點降息措施,然而9月就業增速又意外反彈,令市場措手不及。
這種對數據的過度關注,實際上正在加劇市場的波動。中央銀行關注數據本身無可厚非,但在當前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政策制定者過度依賴這些數據進行決策,卻引發了新的問題。投資者和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鮑威爾應展現出對未來一年左右經濟預期的更多信心,以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貨幣政策的走向。
實際上,貨幣政策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利率的設定上,還體現在市場參與者和公眾對未來利率走向的預期上。達特茅斯學院教授、前美聯儲經濟學家Andrew Levin指出,貨幣政策通過整個期限結構發揮作用,中央銀行需要清晰地解釋其政策利率的調整路徑。然而,鮑威爾在這方面的表現卻顯得有所保留,他時而積極采納預測,時而又與之保持距離,這使得公眾對貨幣政策的預期變得更加模糊。
鮑威爾在每次會議前都會與所有的FOMC成員交談,并對政策委員會的前景有足夠的信息。然而,這些詳細記錄要等5年后才會公開,這使得他如何向公眾透露貨幣政策制定者的預期完全取決于他的個人選擇。在上個月的新聞發布會上,他雖然對當前經濟形勢發表了許多看法,但卻沒有過多關注中期展望。
“薩姆規則”的創立者克勞迪婭·薩姆也表示,一個扎實、結構化的經濟發展故事有助于政策制定者討論前景風險。如果基本情境沒有很好地展開,那么相關的風險也不會得到深入分析。因此,她認為,美聯儲需要一個更加緊湊和深入的故事結構來指導其政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