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場波動加劇,開戶熱度逐漸冷卻,而關于牛市的討論也逐漸淡出公眾視野。在這一波行情中,不少投資者選擇貸款入市,甚至有人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如何規避銀行監管。然而,這種行為正給一些投資者帶來嚴重的財務困境。
家住安徽合肥的“00后”張陸,在國慶期間開戶炒股,因本金不足,他向銀行申請了10萬元的信用貸款。然而,高位進場后,他迅速虧損,本金已所剩無幾,還背負了額外的債務。
與此同時,浙江溫州的李剛也遭遇了類似的困境。他申請了銀行的“閃電貸”,但因涉嫌將資金轉入股市交易,被銀行要求提前還款。無奈之下,他只能從其他途徑籌集資金進行還款。
記者調查發現,像李剛和張陸這樣的人并不少見,甚至有人在網絡上分享如何規避銀行監管,將資金用于炒股。一些銀行客戶經理甚至表示,只要每個月正常還款,銀行就不會發現。
針對這一現象,多家銀行在10月以來重申嚴禁信貸資金流入房市、股市等領域,并強調一經發現將提前收回貸款。銀行方面表示,信貸資金入市危害較大,對于投資者來說,貸款入市意味著加杠桿放大股市波動,增加投資風險。
經濟學家余豐慧建議,應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將虛構貸款用途、挪用信貸資金的行為納入征信系統,提高借款人違規成本。同時,他也提醒投資者,在股市表現得越是火爆時,越要保持冷靜和理性,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投資品種。
張陸和李剛都表示,自己可能是被當時的網絡氛圍裹挾,急功近利導致貸款入市被套牢。他們的故事也提醒著其他投資者,在股市投資時需要更加謹慎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