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穿戴設備領域,一場關于AI眼鏡的競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據消息透露,小米有望在今年推出其AI眼鏡產品,這一消息源自去年年底小米與XR領域代工巨頭歌爾股份達成的合作協議,預計產品將在2025年第二季度面世,恰逢小米的粉絲節日——米粉節。
近半年來,AI眼鏡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熱潮。從Rokid到雷鳥、小度、INMO、Looktech,乃至雷神科技等廠商,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眼鏡產品,甚至有人預言,AI眼鏡將成為“下一個智能手機”。然而,在這場“百鏡大戰”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續航焦慮。
在各大廠商的宣傳中,AI眼鏡的未來愿景是“隨時隨地與AI對話”。然而,現實卻是,這種“隨時隨地”的交互體驗往往只能維持幾十分鐘。以Ray-Ban meta為例,其日常連續使用續航可達4小時,但若開啟連續AI對話功能,續航時間則銳減至30分鐘。對于近視用戶而言,眼鏡作為日常必需品,無法像手機那樣隨時隨地充電,因此續航問題尤為突出。
市面上已發布的AI眼鏡產品在續航表現上參差不齊。例如,Looktech AI眼鏡號稱續航可達14小時,而雷鳥V3則標稱7小時。然而,這些數據存在一定的誤導性,因為實際使用場景下的續航往往遠低于標稱值。雷鳥的“典型場景”由官方定義,更具參考價值的數據是錄像時長30分鐘或連續聽歌約3小時。相比之下,重量更輕的Looktech AI眼鏡的續航數據更令人懷疑其背后的測試場景和續航定義。
為了應對續航挑戰,廠商們紛紛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案。其中,“續航不夠,充電來湊”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策略。各廠商嘗試通過優化充電體驗和提高快充功率來改善日常體驗。然而,無論采用何種策略,都無法掩蓋AI眼鏡極度依賴充電的事實,遠遠無法做到智能手機那樣的全天候使用。
AI眼鏡的功耗結構復雜,其中AI計算能力是耗電的主要原因之一。AI眼鏡需要在本地和云端之間平衡AI計算能力,以確保綜合體驗。然而,本地AI計算單元的大量計算需求導致耗電加快。同時,AI眼鏡的聯網需求也加劇了功耗問題。網絡的長時間運行對于體積有限、內部電路緊湊的AI眼鏡來說幾乎等同于“續航災難”。
除了AI計算外,攝像頭也是AI眼鏡的“耗電大戶”。大部分AI眼鏡都配備了攝像頭,以滿足第一人稱視角的拍照和錄像需求,以及AI視覺識別的基礎硬件要求。然而,這些操作幾乎都是高耗能任務,加上AI計算的雙重負擔,使得AI眼鏡在高強度使用時續航短得驚人。
面對續航難題,廠商們正在尋求根本性的解決方案。其中,硅碳負極電池技術被視為打破消費電子產品續航瓶頸的關鍵。硅碳負極的理論比容量高出傳統石墨負極10倍,實際應用中能讓電池能量密度提升30%-50%。這意味著在不改變電池尺寸的情況下,AI眼鏡可以擁有更高的電池容量,提供更長的續航。
然而,硅碳負極技術也帶來了更高的技術挑戰。硅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會膨脹,長期使用可能會影響電池壽命。更高的能量密度也意味著更大的發熱量,如何平衡續航和安全仍需要工程上的突破。盡管如此,硅碳負極技術仍然是目前最接近現實的AI眼鏡續航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