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邊雪 楊峰
11月11日,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李國平在2024珠海論壇商業航天發展論壇上表示,促進商業航天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是支持鼓勵、規范有序。據悉,目前國家航天局正在會同相關部門編制《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劃鼓勵“能商則商”,留出商業航天發展的空間,研究放寬商業遙感衛星分辨率限制。
“商業航天是中國航天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發展起步的重要力量。”李國平表示,從2010年開始,航天產業已作為國家重大戰略產業內容之一。
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李國平。(記者 楊峰 拍攝)
在商業航天領域有一個共識:2014年是商業航天的元年,自此,商業航天發展按下了快進鍵。為什么商業航天發展這么快?“我認為擁有中國航天事業幾十年的技術積累以及人才優勢,加之我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所形成的巨大市場需求、資金優勢,才為商業航天贏得了這10年的快速發展。”李國平說。
近10年,商業航天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2023年,我們全年整體的火箭發射是67次,商業火箭成功發射92次,占比18%。”在商業航天業內的努力下,科技創新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比如,可重復液氧甲烷發動機可重復使用的關鍵技術,據不完全統計,到現在為止,國內的商業航天企業大概有500多家。
李國平表示,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上游主要是衛星制造、運載火箭制造及發射服務;中游則涉及地面接收系統;下游則是應用服務領域。盡管整體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但在地域分布上仍存在不均衡的現象。“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向世界舞臺。但是,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如何提升自身競爭力成為擺在面前的一大難題。”
如何推進商業航天共建共享?李國平提出了四個建議:一是推動國家投資的大型設備設施向商業航天企業開放;二是鼓勵體制內企業支持商業航天企業供應鏈供給;三是放開國家衛星數據,盤活存量數據資源;四是建立權威統一、開放共享的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