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剛報名的健身房、早教班,幾個星期后就人去樓空?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安局經偵總隊今天上午聯合召開通氣會,通報打擊“職業閉店人”全國首案。據了解,2家閉店企業及3家涉案背債中介機構、2名閉店人被立案調查,罰沒款合計65.58萬元。
“你只管圈錢,我負責閉店跑路。”近年來,“職業閉店人”的黑手頻頻伸向健身瑜伽、教育培訓等預付式消費領域,專為經營不善的機構策劃閉店方案。其一貫“套路”是,在明知商家即將倒閉的情況下,還為之制定短時間內吸收大量預付資金的方案。說白了,雙方打的就是最后“撈一把”的算盤,再由“職業閉店人”來收拾爛攤子,擺出一副“欠的賬都認,想還錢沒有”的無賴姿態。此前曾有媒體爆料,不少“職業閉店人”公然在網上招攬生意。眼下,“職業閉店人”已成灰色產業鏈,全國首案揪出“撈錢跑路”的幕后黑手,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職業閉店人”之所以屢屢得手,一方面在于消費者維權成本高。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現實體會,辦卡前商家笑臉相迎,閉店后卻大踢皮球,根本沒有人來承擔責任。而考慮到時間和金錢成本,多數人也會放棄起訴,最終“自認倒霉”。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新鮮事物,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職業閉店人”的身份及行為性質還存在一些模糊空間。好在,相關規范已經箭在弦上,最高法今年6月發布相關司法解釋的征求意見稿,將清算義務人和幫助逃債人納入責任主體的范疇。立法日趨完善、司法積極回應,才能讓“職業閉店人”再無空子可鉆。
不健康的“預付式消費”,往小了說會損害消費者權益,往大了看,將直接影響這一商業模式在大家心中的信譽,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極為不利。嚴防“職業閉店”,不能僅靠消費者的小心謹慎,關鍵還是要加強全流程監管,尤其要在資金流管理方面發力。目前,很多城市采取“公證提存”的方案,即消費者的預付款不再直接進入商家賬戶,而是先存入公證處設立的銀行專項提存賬戶進行監管,如果后續消費者與商家產生糾紛,剩余款項將“一鍵止付”。事前防范、精準打擊,種種監管創新也為預付經濟良性發展開了個好頭。
隨著相關法律日趨完善,“職業閉店人”閉得了店,但終究逃不了法律責任。辦法總比困難多,讓“職業閉店人”徹底涼涼、讓每位消費者安心消費,最終維護的也是消費市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