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防曬衣商家的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引起了廣泛關注。蘇州中院披露,某測評公司因發布虛假宣傳的測評文章,被判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品牌方4.5萬元。據悉,該測評文章通過不科學的數據和誤導性描述,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如今,網絡和社交平臺上的測評內容層出不窮,成為許多人購物的參考。相比傳統廣告,這些“第三方視角”的體驗更具客觀性和激發購買欲望的效果。
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后陳維宣等人的研究指出,第三方測評作為影響者營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市場規模近年來迅速增長,顯示出蓬勃的發展態勢。
然而,對于消費者而言,第三方測評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難以核實,這為一些暗箱操作提供了空間,甚至使測評成為商業競爭的一部分。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調查報告,大量“第三方測評”存在各種問題,包括測評標準不一、商測一體模式難以保證公正性等。
因此,消費者在面對第三方測評時應保持警惕,不宜過分迷信。尤其是“雙11”購物節臨近,各種營銷和測評信息將迎來高峰,消費者更應擦亮雙眼,理性看待。
中消協已發布提示,提醒消費者理性看待互聯網促銷活動和商品測評類營銷信息,切勿迷信“種草”流量。
盡管如此,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仍有一定參考價值,且已成為商業生態的一部分。對測評行業進行更多規范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例如,江蘇省消保委今年發布了《第三方測評工作指南》團體標準,對測評的多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監管機構、行業組織和互聯網平臺應共同商討制定更加可靠的標準細則,確保第三方測評能為消費者提供有用、有益的參考,而不是淪為商業營銷和競爭的潛規則。
從根本上說,第三方測評不僅關乎消費者的選擇,也構成了一種營商環境。如果測評隨意歪曲商品的真實樣態,商家將難以正常經營和接受市場反饋。因此,對不靠譜的第三方測評依法施以有效規制和約束十分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