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啟動質量抽檢程序,明確要求山姆超市將這批帶有正反標簽的鹵菜拼盤全部下架,并對冷鮮熟食標簽問題進行限期整改。圖/網絡視頻截圖
據長江云新聞報道,近日,有市民投訴,自己在當地山姆超市購買了價值69.9元的鹵菜拼盤,上面標注的“分裝日期”是10月20日,并提示在10月23日前食用完畢。但回家吃了一半后,意外發現盒子底部還貼有一個標簽,顯示這盒鹵菜系保質期為1年的冷凍預制菜,真正生產日期是8月27日。
后續消息是,當地市場監管部門10月30日啟動質量抽檢程序,明確要求山姆超市將這批帶有正反標簽的鹵菜拼盤全部下架,并對冷鮮熟食標簽問題進行限期整改。
陰陽日期、山姆超市、全部下架……這些詞疊加在一起,很難不引發輿論關注。
看上去,涉事山姆超市并沒有將“分裝日期”故意誤標成“生產日期”,也不存在將過期食品再貼上虛假生產日期標簽。饒是如此,陰陽日期讓消費者產生“被忽悠”的既視感,不能怪消費者過度反應,只能說商家在食品標簽問題上要避免可能產生的誤導。
表面上看,這只是商家選擇性標注跟大眾習慣性思維之間出現了錯位??蓮母旧现v,問題在于標注不規范導致消費者把預制菜當成了鮮食菜。
近年來,在食品工業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在便捷、高效用餐需求和野餐、一人食等消費場景的帶動下,預制菜來勢兇猛。隨之而來的,還有預制菜如何讓人吃得安心的問題。
如今,很多人對預制菜的態度是:我可以接受吃預制菜,但不能接受“說是鮮食,實則是預制菜”,不能接受“花了現炒的錢,上的卻是預制菜”。這涉及的,其實就是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保障的命題。
今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預制菜的定義和范圍,明確要求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制菜要明示。這著眼的,就是要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
雖然目前法律法規尚未明確規定商家使用預制菜的告知標準、告知范圍,但從公眾期待角度講,在標簽標注上標明“預制菜”字眼,是“明示”的應有之義。
當前,預制菜行業日子不好過。據相關調研報告顯示,消費群體對預制菜最大的不滿是口味一般、食品安全、售后不到位和性價比低等。這些問題并不能短期內解決,而隨著預制菜一些食品安全問題的曝出,消費者對預制菜的信任度大大降低。當高速增長的泡沫被刺破,預制菜行業顯然必須正視自己的問題,尋找新的出路。
需看到,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日益增強,在飲食方面,不再僅僅滿足于便捷,更加注重營養和新鮮度。而預制菜雖然能夠保證一定的口感和風味,但在營養成分和食材新鮮度上,往往難以達到消費者的期望。盡快適應消費者追求健康飲食的理念,這正是預制菜行業需努力的方向。
同時,管理端的精細化也必須提上日程,起碼必須遵循相應的法律法規要求,充分尊重消費者選擇權和知情權。
在此次事件中,新近的分裝日期和“3天內食用完畢”的提示,就很容易讓人誤認為那就是現鹵鮮食,這種營造“現鹵”的錯覺,無論有心還是無意,某種程度上都是對預制菜行業的傷害。
鑒于此,對于那些極具誤導性的標注行為顯然應予以規范。在此之外,對于預制菜到底該如何“明示”,也有必要加以明確。唯有如此,公眾才能吃得更安心。
總之,售賣的食品是不是預制菜,不能變成擺在消費者面前的謎題。說好的預制菜要“明示”,不能任由商家在無視中“無示”,讓預制菜大大方方的在消費者面前“現身”,才能讓預制菜行業贏得更大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