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西華大學(郫都校區)的名人大講堂迎來了“古蜀文明季”的最終講座。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李水城,以《人類的遷徙與文化交互:古蜀文明的形成》為主題,深入探討了人類遷徙與古蜀文明的聯系。李水城從宏大視野出發,分析了人類遷徙對文明形成的影響,并特別提及了三星堆文明。
講座中,李水城追溯了人類從非洲向外遷徙的歷史,并指出遷徙對歐洲農業文明形成的重要性。他提到,對中國而言,遷徙主要體現在中原文化向西北及成都平原的擴散,三星堆文物證明了這一文化交流。
講座后,西華大學的傳習志愿者們積極提問。美術與設計學院的郭晨羽詢問了三星堆遺址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研究的意義。李水城回應,黃河與長江兩大文化區的交流,對加速史前社會復雜化和文明化進程具有極大推動作用。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楊麗鈺關心三星堆的分布區域和延續時間。李水城根據研究測算,三星堆文化最早可追溯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晚期,一直延續到西周紀年范圍,距今3000年前后。
同學院的梁智強則詢問了三星堆在與其他文化交流中保持特色的原因。李水城以蜀地出土的漢代說唱俑為例,認為天府之國提供了獨特的文化養分。
美術與設計學院的杜川最后提問,三星堆文化在當時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如何。李水城高度評價了三星堆的青銅鑄造技術,認為其在全世界獨樹一幟,展現了地域文明的獨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