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采購經理指數(PMI)在時隔六個月后重返擴張區間,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與往年10月PMI常因季節性因素而走弱的趨勢不同,今年10月的PMI反季節性上升,顯示出中國經濟活動的回暖跡象。
分析人士認為,這一積極變化與政策舉措的密集出臺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近期一系列增量政策的共同推動下,PMI生產指數持續攀升,成為拉動PMI回升的主要動力。
盡管整體經濟形勢向好,但需求端的提振仍需后續財政政策的進一步發力。價格指數的回升也傳遞出市場活力增強的信號,其中PMI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的漲幅超過了出廠價格指數,表明生產端的復蘇速度暫時領先于需求端。
值得注意的是,內需與外需的走勢出現了分化。10月PMI新訂單指數微升,反映出內需的改善;而新出口訂單指數則小幅下滑,顯示出外需的疲軟。這一變化可能預示著“內需淡、外需濃”的局勢正在發生逆轉。
在企業規模方面,大、中型企業的PMI均有所回升,但小型企業的景氣度卻出現下滑。分析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小型企業更依賴于出口市場,因此受到了外需走弱的較大影響。
非制造業方面,建筑業PMI的回落與基建投資的偏弱形勢以及房地產市場的下行趨勢有關。而服務業PMI則因“十一長假”的拉動效應而重回榮枯線之上,顯示出居民出行熱度的提升對服務業的積極影響。
總體來看,10月PMI的回升為市場帶來了一絲暖意,但未來經濟走勢仍需關注政策落實效果、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以及出口市場的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