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近期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關于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的四項重要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為月球科學研究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嫦娥六號于2024年6月25日成功實現了月球背面的采樣返回,其帶回的1935.3克珍貴樣品,揭示了月球背面不為人知的演化歷史。
研究團隊通過對樣品的深入分析,首次證實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分別在約42億年前和28億年前經歷了兩次不同時期的玄武質火山活動。這一發現表明,月背的火山活動時間跨度廣泛,并且相較于嫦娥五號在月球正面揭示的約20億年前的巖漿活動更為古老。這一發現如同一把校準的“月背時鐘”,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月球背面地質活動的新時間線。
在磁場研究方面,嫦娥六號的數據首次揭示了月背的古磁場情況。科學家們發現,月球的磁場強度可能在28億年前出現過反彈,這一發現顛覆了以往認為月球磁場單調衰減的傳統認知。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福元表示,這一發現如同捕捉到了“月球的心跳”,為理解月球磁場的變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研究團隊還首次測定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結果顯示,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月幔水含量顯著低于月球正面的月幔,這進一步證實了月球內部水分布的二分性。科學家們將這一現象形象地比喻為“月幔沙漠”,這一發現為理解月球內部結構和成分提供了新的線索。
在月球樣品的研究中,科研團隊還發現了新型巖石——南極-艾特肯撞擊熔巖。這種巖石被形容為巨型撞擊制造的“時間膠囊”,為研究類地天體的撞擊效應提供了寶貴的樣本。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月球巖石學的知識庫,也為探索其他行星和衛星的撞擊歷史提供了新的視角。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獻華強調,嫦娥六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填補了月球背面演化研究的空白。這一區域是月球上最重要的地質單元之一,其大型撞擊效應對月球演化的影響一直是月球科學的核心問題。此次研究成果不僅系統揭示了南極-艾特肯大型撞擊的效應,也為未來的月球科學研究指明了方向。
隨著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研究的深入,中國行星科學正逐步從“跟跑”向“并跑”轉變,并在某些領域實現了引領。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表示,中國探月工程的成功是科學與工程深度融合的典范,隨著更多“一手數據”的獲取,中國將在月球科學領域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