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城市地下空間的安全與開發問題已逐漸凸顯,成為關乎民眾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地面沉降、地下管線隱患、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層出不窮,如何精準洞察城市地下的復雜結構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而這一難題的鑰匙,或許就藏在城市地質大數據平臺的構建之中。
城市地質大數據平臺,作為城市安全的“數字盾牌”和智慧城市的“地質智慧核心”,其建設旨在通過多源數據的整合與智能分析,打造一個“透明城市”。這一平臺的構建涵蓋了數據整合、三維建模與可視化、多場景應用開發三大核心方向。
在數據整合方面,平臺打破了部門間的信息壁壘,將地上地下的地質數據、工程數據、地質災害監測數據等多源信息進行整合。例如,成都市通過建立地下空間資源地質調查系統,實現了跨部門的數據共享,為“數字成都”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山東省魯南院則構建了覆蓋地下水、地熱、地質災害等關鍵要素的地質環境大數據平臺,形成了一個全方位的數據倉庫。
三維建模與可視化技術的應用,更是將地質結構、地下管線等抽象數據轉化為了直觀易懂的模型。武漢市利用“多要素城市地質信息云平臺”,實現了三維地質成果的動態展示,有效提升了災害預警能力。而在杭州,三維模型被融入“城市大腦”,為土地定價與規劃決策提供了有力輔助。
平臺還致力于多場景的應用開發,服務于城市規劃、災害防治、地下空間開發等多個領域。河南省地質大數據平臺通過構建“天-空-地-深”三維一張圖,支撐了能源勘查、災害應急等九大應用系統。濟寧市則利用平臺精準識別采空區風險,為重大工程的選址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核心技術方面,平臺依托全空間數據中臺、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云原生與高性能計算、BIM與數字孿生融合等四大引擎,實現了海量數據的高效處理與深度應用。例如,武漢平臺結合AI技術,實現了地質數據的智能挖掘與預測分析,有效預警了地面沉降趨勢。廣東省平臺則基于云計算構建了動態資源池,支持大規模三維數據的并行渲染與空間分析。
實踐案例方面,成都市通過整合12萬鉆孔數據,建成了國際領先的地下空間資源評價系統,有效指導了地鐵隧道的建設,減少了施工事故。濟寧市面對采空區與地面沉降問題,利用平臺劃定了地下資源開發紅線,成功助力城市拓展了30%的可利用空間。鄭州市更是完成了全國首筆地下空間地質數據交易,釋放了數據要素的價值,為全國地質數據的市場化提供了典范。
城市地質大數據平臺的建設,不僅為城市的安全與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更為智慧城市的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從災害預警到資源優化,從科學決策到數據經濟,這一平臺正在悄然改變著城市的智慧基因。隨著數據的不斷積累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平臺將在未來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