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1月4日《北京青年報》報道,近日,一則“殘疾男子坐輪椅跑遍西安繪制無障礙地圖”的視頻沖上熱搜,引來不少網友點贊。視頻中的當事人田野和6位殘疾朋友一起創建了“SCI無翼飛翔公益組織”,從2019年開始進行“西安無障礙地圖”的探索。他說希望所有的殘疾人士都能勇敢地走出去。
對于殘障人士來說,擁有一份“無障礙地圖”,出門的意愿和安全感就會增強,從這一角度來講,這份地圖為當地的殘障群體帶來了切切實實的便利。殘障人士親力親為繪制地圖,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這種用輪椅去丈量城市、憑勇氣去探尋道路的舉動,令人感嘆和敬佩,也激勵著更多殘障人士走出家門、探索世界。
為善舉點贊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無障礙地圖”背后蘊含的期待。自己動手繪制地圖,是因為缺少一份完備的 “無障礙設施指南”。進一步說,殘障人士希望準確了解無障礙設施的位置,更希望無障礙設施更加完善,期待奔赴遠方的道路更加通暢。殘障人士自身的力量畢竟有限,社會各方要及時關注他們的需求,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撐。
就此而言,一方面,職能部門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繪制更為細致準確的 “無障礙地圖”,或者對殘障人士繪制的 “無障礙地圖” 加以完善,并實現動態更新。另一方面,亟須加強無障礙設施的建設,保證無障礙設施的質量和可及性。如今,或是無障礙設施不完善,或是存在被占用、損壞等狀況,這是很多城市的共性問題。在建設和整改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聽取殘障人士的意見,暢通問題反映渠道,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因為,一兩厘米的偏差對于殘障人士來說可能就是一道坎,整改的效果如何,最終應由殘障人士評判。
殘障人士的幸福指數,一定程度上折射著城市的溫度和文明程度。一份來之不易的“無障礙地圖”,為社會注入了守望相助的力量。而讓更多殘障人士走出家門,需要我們每個人換位思考,力所能及地伸出援手;需要無障礙設施和服務盡快跟上,讓他們能出門、敢出門,讓我們的城市有“愛”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