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青山綠水間,一群野生川金絲猴快樂地棲息著,它們的背后是四代護林員接力守護的故事。
唐玉林,今年56歲,是保護區服務中心太平保護站川金絲猴研究中心監測隊的隊長。他的家族與這片保護區和川金絲猴有著不解之緣。1963年保護區成立時,他的舅爺唐國順便是第一批工作人員,后來父親唐代貴也加入了守護行列。從小看著長輩們巡山的唐玉林,立志要接過這份責任。
在四川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唐玉林在觀察川金絲猴活動。
1990年,22歲的唐玉林如愿成為第三代護林員。起初的十幾年,保護區條件艱苦,山路崎嶇且未通電。每天凌晨三點半,唐玉林便摸黑起床,趕在猴群醒來前上山,記錄它們的活動。一年中有近200天,他都在山里度過,吃的干糧要自背,有時甚至需在山中過夜。通過長期觀察和自學,唐玉林成了保護區的“土專家”和“活地圖”。
近年來,保護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川金絲猴也習慣了與人類較近距離接觸。140多只科研川金絲猴種被成功引到低海拔區棲息,該保護區已成為全國川金絲猴密度最大、最易觀察到的地區。
受唐玉林影響,2019年他的侄子唐小剛也成為第四代護林員,接力守護這片青山和川金絲猴。“猴子在樹上吃樹葉,我在樹下吃餅干,我們就這樣建立了信任。”唐玉林說,能讓川金絲猴在太平溝好好生存,對他來說就是最光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