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博
11月22日,記者從四川省地質環境調查研究中心獲悉,日前,經過項目團隊近兩年的精心“補妝”,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石棉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全面完工進入養護階段。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示范工程
據悉,該項目位于雅安市石棉縣境內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的核心區,修復區域為歷經50余年開采的雅安市石棉礦,橫跨大渡河和南椏河流域,修復面積超245公頃,治理范圍涉及板廠溝、廣元堡和新康三個片區。
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前
修復過程中,項目團隊采取了多項創新施工工藝和舉措,經過反復試驗,率先總結提煉出了“級配鋪底、客土覆蓋、三維網掛設、噴播植草、無紡布遮蔭及防沖刷”的礦山生態修復“五步施工法”,解決了大規模礦渣堆積帶來的地質災害、水土流失和滲漏問題,提高了修復植被成活率和施工效率。在板廠溝片區,通過“五步施工法”,項目比預期提前半年完成主體工程。為充分利用當地充足的日照條件,項目組在板廠溝片區引入了光伏太陽能動力噴灌和自動施肥智能養護系統,實現了無人值守的“分布式”噴灌養護。這一創新不僅節約了養護成本,還確保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后
通過對礦區的生態修復,昔日荒蕪的礦山正逐步恢復自然生態,治理區內葛藤、川莓地果等20多種原生植物正在逐步恢復,土壤質量、氣候條件及整體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進一步提升了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