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華大學(郫都校區)的名人大講堂上,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教授李水城為聽眾帶來了一場題為《人類的遷徙與文化交互:古蜀文明的形成》的精彩講座。他通過回溯歷史,揭示了人類遷徙與文化交流如何共同塑造了古蜀文明,特別是三星堆文化的獨特面貌。
講座中,李水城教授首先提及了1987年三星堆遺址一、二號祭祀坑的驚人發現,以及近年來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如何進一步增強了三星堆的影響力。他強調,三星堆青銅文明的獨特性與唯一性,至今仍令人嘆為觀止。
李水城從人類遷徙的宏觀視角出發,探討了古蜀文明的形成過程。他指出,遷徙是人類的天性,并引用了“夏娃理論”來闡釋現代人起源于非洲的觀點。
通過考古學、遺傳學和語言學的重大進展,李水城闡述了人群遷徙在人類社會的各個時期都是常態,并舉例說明了人類遷徙在歐洲史前農業文明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他將視野轉回國內,特別提到了連接東西方的重要交通線路——前“絲綢之路”的形成與中原地區史前文化向西遷徙的密切關系。
李水城進一步探討了仰韶文化向西北擴張的遷徙浪潮,以及這一過程中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如何促成了前“絲綢之路”的誕生。同時,他也提到了另一支人群沿甘肅南部洮河上游進入岷江上游,并向西南擴散的歷史事件。
在談到古蜀文明的孕育期時,李水城教授聚焦于成都平原寶墩文化的由來。他通過近年來成都平原的考古發現,推測了距今4500年前成都平原可能發生的氣候事件,以及這一事件如何促進了人類進入成都平原并營建古城。
對于三星堆文化的形成,李水城教授展示了二里頭文化、齊家文化共有的典型器物,并指出了它們與三星堆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他強調,三星堆文化既獨樹一幟又包容多元,其出土的青銅器、玉器和金器等器物都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響。
李水城教授在講座的最后引用了他的老師蘇秉琦先生的話,強調了巴蜀文明在西南地區以及中國與東南亞關系中的重要地位。他呼吁重新認識并深入挖掘西北與西南地區的文化交互及其歷史文化發展進程,這將是中國考古學面對的一個新的重要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