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勸!求支招!”
這兩年互聯網上興起了一種
“聽勸文學”
大家從外形打扮到旅游攻略
再到offer選擇等等
都開始喜歡拿到網上來問一問網友的意見
這種帖子下面也往往都是“門庭若市”
路過的網友都會給出自己的建議
從各種角度為求助者提供信息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的生活
與互聯網變得密不可分
8月29日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發布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
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
以前有人說
讀過的書就像吃過的食物
可能不記得吃過了什么
但它們會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而如今這個形容似乎也同樣適用于互聯網了
我們每天從網上獲取海量的信息
接收著來自各個視角下的觀點
可能大多數瀏覽之后就忘記了
但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留下了它們痕跡
“人生是曠野”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青春沒有售價,硬座直達拉薩”
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口號
讓多少人開始踏上了旅行的道路
去追逐“沒有天花板的地方”?
還有最近實現從線上到線下
現象級傳播的“8個瑞士卷怎么分?”
被大家紛紛拿來對伴侶進行測試
能不能分好瑞士卷
變成了檢驗兩個人關系是否親密平等的標準
每個人都變成了這些熱潮中的
一朵朵浪花
誠然互聯網給人們的生活和思想
帶來了很多正向的改變
年輕人在網上自發簽訂
“陌生人父母互助協議”
向陌生的長輩釋放善意
遇到人生重要選擇的時候
先打開社交媒體看看其他網友的經驗貼
直播自習室、自律Vlog因為可以
給觀眾帶來滿滿的生活動力
而備受歡迎
……
但也不可否認
一些熱點話題也不僅僅是網民意見的
全部呈現
背后或許還存在著
為了流量吸引公眾注意
引導輿論走向的幕后推手
刻意放大某一個觀點
改變著人們的看法
同時在算法推薦機制的作用下
我們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接收到的信息
都是“個人定制”的
甚至在某些平臺上
就連評論區中呈現的內容彼此之間
都有所差別
使得人們只能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因此這也要求著人們
在互聯網上瀏覽和接受信息的時候
保持客觀和理性
對于意見領袖和網友的發言
有自己的判斷
避免被情緒裹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