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長達25年的冒名頂替案件近日在陜西省白水縣曝光。據報道,當地男子黨文杰的身份被王新利冒用,盡管王新利的身份信息已被更改,但他疑似仍使用原身份進行貸款、注冊公司,涉及80多萬欠款及多項經濟糾紛。
上世紀90年代,中國身份證信息管理技術落后,跨區域信息共享不足,導致冒名頂替現象頻發。1999年,王新利頂替黨文杰學籍入學,此行為已觸犯刑法。2012年,黨文杰為解決女兒上戶口問題,選擇私下調解,并在公安部門協助下更改了王新利的身份信息。
然而,事后黨文杰發現王新利疑似仍在使用原身份證進行活動。律師溫媛媛指出,當時身份信息系統更新緩慢,數據同步滯后,可能是此現象出現的原因之一。沈亞川律師則認為,不排除王新利重新辦理“黨文杰”身份證的可能性,此行為若用于開通信用卡借貸,可能構成行政甚至刑事責任。
關于更改信息前王新利冒用身份從事的活動,責任歸屬問題引發關注。沈亞川明確表示,應由王新利承擔。若涉及貸款等重要事項,法院將參考“無權代理”規定處理。黨文杰也可主張合同無效進行自我保護,但需盡到舉證責任。
自2014年起,公安部已部署戶口登記管理清理整頓工作,加入指紋、人臉識別等技術。然而,戶口登記管理工作仍存在漏洞。沈亞川表示,行政部門間信息共享尚不充分,身份審查需更嚴格。同時,法律監管力度尤其在地方區縣還需加強。
沈亞川還指出,盡管人臉識別技術普及,多重戶口問題理論上應得到遏制,但法律法規是否能跟上技術發展仍是問題。對于發現的問題,需依賴于法律規定得到良好處理;同時,對于可能存在的規避技術違法辦理多重戶口的問題,也需進一步完善相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