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位于地下700米的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主體建成。
中微子,作為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不僅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還因質量極輕、運動速度接近光速,且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發生反應而極具神秘色彩。自1956年發現中微子以來,人類對中微子的探索與研究從未停止。
為了深入探索中微子的奧秘,2015年江門中微子實驗正式開工建設。該實驗以測量中微子質量順序為首要科學目標,并同步進行多項重大前沿交叉研究。中微子的穿透力極強,建在地下700米的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既可以有效屏蔽宇宙線和外界其他干擾,又不會妨礙捕獲中微子。
江門中微子實驗的核心探測器設備為一個有效質量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探測器。“直徑41.1米的不銹鋼網殼是探測器的主支撐結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常務副經理曹俊介紹,該不銹鋼網殼承載35.4米直徑的有機玻璃球、2萬噸液體閃爍體、2萬只20英寸光電倍增管、2.5萬只3英寸光電倍增管等諸多探測器部件。
不銹鋼網殼承載的有機玻璃球由263塊12厘米厚的烘彎球面板和上下煙囪粘接而成,有機玻璃凈重約600噸,是世界最大的單體有機玻璃球。
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主體建成后,將進入超純水與液體閃爍體的灌裝階段。江門中微子實驗將于2025年8月正式運行取數,預計運行約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