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杰
一部寫故鄉的長篇小說為什么取名“詩篇”?近日,一部名為《揚兮鎮詩篇》的長篇小說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引發文學圈矚目。在北京一家書店舉辦的新書分享會上,作者許言午說,這部作品是寫他的南方故鄉小鎮。但小說里的“故鄉”有雙重含義:首先指的是自己出生、養育的故鄉:一個叫揚兮的南方小鎮;第二層含義是他稱之為自己文學故鄉的古典詩歌。“我最早喜歡上文學,就是因為小時候讀到古典詩歌,而且直到現在古典詩歌還在滋養著我。我想把這兩個故鄉一次性都寫進去,因為養育我的故鄉和古典文學的故鄉其實是一體的。它們處在同一時空。揚兮鎮是養育我的故鄉,詩篇也是養育我的故鄉。”
許言午
生活不是一個手段,不是工具
生活本身就可以治愈我們
《揚兮鎮詩篇》以一個南方小鎮上的青年男女張詠與丁曉顏的愛情為主線,通過對小鎮人物的細致刻畫,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鮮活生動的社會圖景,讓人感受到小鎮的溫情與人情味。小鎮女孩丁曉顏,少年時代就開始跟外婆學藝做燒餅,堅韌不拔地面對生活的艱辛,她的故事體現了小鎮人民對生活的執著與熱忱。而當生活中出現種種困境和挑戰,丁曉顏的決斷與勇敢,讓人看到了生活的不易與堅持的價值。整個小說透過小鎮的故事,傳達了一個深刻的信息:即使在平淡無奇的日子里,只要心中有愛,就有無限的可能。生活可能布滿荊棘,但只要有熱愛,就能發現生活中的美與溫暖。小鎮的故事,關于成長、愛情、生死與離別,就像一首深情的詩篇。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文學依然能夠幫助我們尋找和回歸內心的平靜與美好,具有強大的治愈力量。
作為資深出版人、文學評論家,潘凱雄評價《揚兮鎮詩篇》“是一部充滿著詩情,用工筆寫就的作品”,他認為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緩慢而富有詩意,需要讀者耐心品味,但正是這種獨特的敘事風格,使得該作品在當下快節奏的文學市場中顯得尤為珍貴。《揚兮鎮詩篇》中的女主角丁曉顏,讓評論家岳雯感到內心有治愈感,“因為丁曉顏身上,生活本身就是目的,生活不是一個手段,不是工具。生活本身就可以治愈我們。”
從《西洲曲》到《邊城》再到《揚兮鎮詩篇》
體現中國詩學含蓄、節制的風格
在分享會上,該書出版方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談到自己閱讀《揚兮鎮詩篇》的感受。他提到,小說中的許多細節都讓他感到親切,如1984年9月1日胡美蘭送丁曉顏去鄉下讀銀峰初中的場景,以及長途汽車的描述,都充滿了80年代的時代特色。韓敬群還分享道,《揚兮鎮詩篇》在正式出版前邀請了多位專家進行試讀和評論,這也是十月文藝第一次為一個不知名的作者的作品制作試讀本,就是為了讓這本書能夠從茫茫書海中“走出”,并最終“走向”我們。
新書分享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