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影像技術已成為各大廠商競相角逐的關鍵領域。近年來,國產品牌如華為、小米、OPPO、vivo及榮耀等,紛紛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影像系統,旨在打造獨一無二的影像體驗。例如,華為Pura 70 Ultra的一英寸伸縮式主攝和Mate 70系列的紅楓影像系統,小米與徠卡合作的光學系統,以及小米15 Ultra以“夜神”為賣點的影像技術,OPPO Find X7 Ultra的一英寸雙潛望四主攝和哈蘇大師影像,還有vivo X100 Ultra的蔡司2億APO超級長焦和一英寸云臺級主攝等,無不彰顯著國產品牌在影像技術上的不斷創新與突破。
在近期舉行的MWC2025大會上,小米和真我展示了其最新的影像技術成果,再次將人們的目光聚焦于智能手機影像領域。小米全球首發了光學預研技術——小米模塊光學系統,該系統將相機光學與手機算力深度整合,通過一吸一轉的方式實現畫質突破,贏得了用戶的好評。而真我則推出了首款可更換鏡頭概念機,搭載定制索尼一英寸大底傳感器,支持更換單反相機鏡頭,最高可實現10倍無損光學變焦。這兩款產品不約而同地采用了模塊化設計,引發了業界對于模塊化是否將成為未來高端智能手機影像突破口的討論。
小米模塊光學系統的亮相,無疑為移動影像領域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該系統以傳統相機的光學素質為目標,結合手機的強大運算平臺,通過全新的傳感器、鏡頭和數據傳輸方案,實現了端到端高保真光學,挑戰了行業最純夜景畫質。鏡頭采用了M4/3傳感器,相較于手機上最大的一英寸傳感器更大,感光面積提升了約1.7倍,顯著提升了動態范圍和低光表現。同時,全非球面玻璃鏡組和大光圈設計,以及通過縮短法蘭距實現的體積壓縮,都進一步優化了畫質表現。
小米模塊光學系統的另一個亮點在于其完美解決了數據傳輸問題。該系統采用LaserLink近紅外光通信技術,支持實時傳輸未壓縮圖像流,時延極低,且模塊體積小巧,能很好地嵌入手機和鏡頭模組連接區域,不破壞外觀,也幾乎不影響內部堆疊。這一創新設計使得模塊化設計的體驗得到了大幅提升。從目前博主的實測來看,小米模塊光學系統對于畫質的提升非常明顯,支持RAW格式拍攝,后期空間廣闊,基本上擁有了媲美相機的表現。
然而,盡管模塊化設計在影像技術上帶來了諸多優勢,但其大面積推廣的可行性卻仍需探討。智能手機作為便攜設備,輕薄便攜是其本質所在。雖然當前各家Ultra超大杯產品的影像配置已經非常頂尖,甚至達到了空間的物理極限,但廠商們仍在極力控制整機尺寸,以提升用戶體驗。模塊化設計雖然能夠帶來專業級畫質下放和可拓展鏡頭等生態優勢,但附加鏡頭的攜帶便利性和價格可能限制其普及。試想一下,出差時攜帶一部手機和一堆外接鏡頭,與攜帶一臺專業相機的區別已經不大。
因此,模塊化設計的影像系統更像是影像極客玩家對光學和AI的一次融合嘗試,并非市場主流需求。對于手機廠商而言,模塊化設計的產品更像是能提升品牌價值的技術展示,代表著廠商在影像領域的不懈探索。即使推向市場,也更可能是基于Ultra之上的探索系列,象征著品牌對影像技術的持續追求。同時,這種模塊化設計與手機輕薄化更為契合,適合那些弱化本身影像配置、通過外接鏡頭補強影像體驗的產品。例如,未來的iPhone 17 Air或三星S25 Edge等產品,可能會采用這種設計,以滿足用戶對輕薄與影像的雙重需求。
回顧智能手機市場的發展歷程,不時會涌現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技術。盡管有些技術并未延續下來,但它們在當時卻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如今,智能手機市場似乎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挖孔屏成為了主流設計。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技術的停滯。或許,模塊化設計正是下一個技術爆發的前兆。即使它并不成為主流設計,但作為科技“孤品”的展示,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