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私募基金領域的監管風暴持續升級,多家私募機構因違規行為受到嚴厲處罰,凸顯了監管機構對“私募不私”亂象的零容忍態度。
2月21日,深圳證監局和湖南證監局分別披露了對兩家私募管理人的行政監管措施,同時,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中基協)也發布了針對三家私募及其相關人員的紀律處分決定書,合計五家私募機構被罰。
這些被處罰的私募機構主要問題集中在運作管理不規范,包括未向投資者及時披露可能影響其權益的重大事項、未按合同約定進行信息披露,甚至有個別機構將部分投資管理權限讓渡給外部人員。
“私募不私”現象,即私募基金在募集、投資、管理等環節未能做到真正的非公開和透明,導致投資者利益受損,一直是監管機構打擊的重點。此次處罰行動再次表明了監管機構堅決扭轉這一亂象的決心。
以深圳瀚墨天成投資管理為例,該機構因向外部人員讓渡私募基金部分投資管理權限、未按規定披露基金投資及資產負債等重大信息、未及時更新管理人信息等違規行為,被深圳證監局出具警示函。同時,該機構的負責人也因未能恪守相關行為規范而被采取行政監管措施。
知名FOF私募博孚利資管也因在私募基金管理過程中將基金投資管理職責委托他人行使而被廈門證監局處罰。該公司時任總經理和合規風控負責人也因未能勤勉履行相關職責而一同被罰。
在產品運作管理過程中,未按照基金合同約定披露重大信息是私募違規的高發區。中基協最新披露的紀律處分決定書中,北京天星資本股份、上海豐穗投資等機構均因類似違規行為被處罰。
例如,天星資本因未向投資者披露可能影響其權益的重大事項、未按合同約定進行信息披露、未及時更新合規風控負責人登記信息等違規行為,被中基協取消會員資格,并暫停受理其私募基金產品備案十二個月。而上海豐穗投資則因未在規定時間內向投資者披露清算情況等違規行為,被暫停受理其私募基金產品備案十二個月,并受到公開譴責。
除了上述違規行為外,部分私募機構還存在產品備案和登記備案不規范的問題。如湖南賽伯樂投資因發行成立的基金產品未到中基協進行備案、登記備案信息與實際不符等違規行為,被湖南證監局責令改正。
近年來,私募基金領域的監管力度持續加強。據統計,2022年至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私募基金犯罪案件數量顯著增加,最高檢還掛牌督辦了多起重大涉私募基金犯罪案件。這些行動不僅有助于規范私募基金行業的發展,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加安全、透明的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