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2022年至2024年畢業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了一種新的歧視——“疫情班”標簽。這一稱謂源于部分企業間的一種口頭語,用以形容這幾年畢業的大學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就業機會。部分企業表示,因認為疫情期間培養的大學生整體素質下滑,為避免高篩選成本,他們傾向于拒絕接收這幾屆畢業生。
一名2024屆畢業生賈凡在求職過程中就遭遇了這樣的尷尬。她在與某物聯公司溝通時,被對方明確告知不接收“疫情班”的學生。賈凡表示,盡管嘗試繼續溝通,但最終還是因為對方提出查看手機電量使用排名等不合理要求,讓她感到憤怒并選擇了投訴。
記者調查發現,賈凡的遭遇并非個例。許多2022屆至2024屆的畢業生在求職時都遇到了類似的困境,被用人單位以“疫情期間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整體素質差”為由拒絕。一些用人單位表示,他們在實踐中發現,這幾年畢業的大學生存在分層現象嚴重、良莠不齊等問題,為避免用人風險,他們選擇直接拒絕。
然而,對于這樣的標簽和歧視,不少畢業生表示不滿和困惑。他們表示,盡管疫情期間的學習環境確實受到了一定影響,但他們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他們希望用人單位能夠更加公正地看待他們,而不是一味地貼標簽和歧視。
對此,有專家表示理解用人單位的考量,但認為一刀切式的用人指標并不公正。他們表示,盡管疫情期間的學習環境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也有很多學生克服了困難,取得了優秀的成績。用人單位應該以更加全面、公正的角度來看待這幾年畢業的大學生,而不是簡單地貼標簽和歧視。
律師也指出,用人單位以“疫情班”為由拒絕接收疫情期間畢業的大學生涉嫌違反就業促進法的相關規定,構成了對特定群體的就業歧視。他們提醒畢業生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應該保留相應證據,并向當地的勞動監察部門投訴或申請勞動仲裁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疫情已經過去了,這類歧視還要落在應屆生身上,非常離譜!”律師如此評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