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種名為“煙卡”的游戲在青少年群體中悄然流行。這種所謂的“玩具”實際上是從卷煙盒上剪下的一部分,經過折疊制作而成。不少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對這種“煙卡”沉迷不已,甚至為了獲取更多昂貴的“煙卡”,不惜去垃圾堆里翻找,更有甚者走上了偷竊的道路。
四川成都的蔣先生就發現,他的孩子因為玩“煙卡”,對煙草的了解甚至超過了他自己,開始與同學攀比誰的“煙卡”更貴。
采訪中,不少家長表示擔憂,“煙卡”的風靡會對青少年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過早接觸煙草制品并產生攀比心理,對孩子的價值觀形成已經造成了不良影響。
盡管多地教育部門已經發出倡議,呼吁學生抵制“煙卡”,國家煙草專賣局也印發了專項治理通知,但“煙卡”的銷售流通并未受到實質性影響。目前,網購平臺成為“煙卡”的主要銷售渠道,一些店鋪的“煙卡”銷量甚至過萬。
中國控制吸煙協會公益法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恩澤表示,電商平臺和相關店鋪售賣“煙卡”的行為,與《廣告法》《煙草專賣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中關于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章節存在明顯偏差。他已將電商平臺及銷售“煙卡”的商家一并起訴,案件已在北京互聯網法院通過立案審核。
對于“煙卡”現象,專家表示,防范其隱患需要多方達成共識。學校應嚴格實施禁煙規定,商家若有明顯向未成年人銷售或炒作“煙卡”的行為,監管部門應進行監管。同時,對在互聯網上炒作此類產品,特別是對未成年人進行炒作的行為,也應給予相應處罰。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除了學校和監管部門的努力外,還應在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的同時,將此類行為納入煙草制品管理的范圍,加大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力度。
不少青少年表示,他們玩“煙卡”是因為覺得好玩,可以和朋友一起攀比。然而,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背后隱藏的潛在危害。
一位小學生表示:“好的‘煙卡’要相等才能玩。要不然輸了,虧得太慘了。”這種攀比心理已經讓一些青少年陷入了盲目追求昂貴“煙卡”的怪圈。
更有甚者,一些青少年為了獲取昂貴的“煙卡”,不惜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今年7月,四川某地就有6名未成年人為了獲取“煙卡”,潛入當地一家商戶中,盜竊了價值6萬余元的高檔香煙。
“煙卡”的流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有效遏制其蔓延趨勢,保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