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技術的浪潮下,我們正見證著一場生產力革命的深刻變革。從智能穿戴設備對生命體征的實時監測,到工業互聯網平臺對供應鏈的精細優化;從AI算法對消費趨勢的精準捕捉,到數字孿生技術對制造流程的重塑,這些看似尋常的場景,實則生動詮釋了數字生產力的無限潛力。
近年來,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揭示,我國已初步構建起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相關企業數量突破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逼近6000億元大關。這一堅實的基礎,為“人工智能+消費”模式的興起鋪平了道路。
春節期間,走進購物中心,不難發現人工智能已悄然融入日常消費。某化妝品專柜的智能試妝鏡前,顧客只需輕點屏幕,便能輕松切換口紅色號,模擬各種妝容效果,省去了繁瑣的試妝過程。在工作人員的推薦下,顧客欣然選購心儀產品。而浙江義烏的商戶,更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自動生成多語言帶貨視頻,成功售出200萬單襪子,這一案例生動展現了人工智能在消費領域的巨大潛力。
在產業升級的道路上,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已成為鮮明導向。智能駕駛汽車、智能家居等智能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而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等新型設備則在生產領域大放異彩。智能化不僅推動了消費升級,更成為了生產升級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智能化設備的投入,企業得以降本增效,同時根據用戶需求靈活調整產品功能,提升服務水平。
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產業,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市場關注。從物流運輸到文旅觀光,從植保巡檢到消防救援,各式各樣的航空器在低空領域大顯身手。隨著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其對5G技術的需求也日益迫切。5G-A通信基站憑借其強大的感知功能,成為實現對飛行器實時監視的關鍵。萬億元規模的低空經濟與5G網絡的相互促進,共同書寫著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面對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我們應保持清醒頭腦,正視其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人工智能是解放生產力的工具,但絕不能替代人的思考。我們要主動學習、掌握新技術,強化對數據的洞察能力,對計算結果保持理性和審慎態度。同時,還需持續推進人工智能產業鏈的強鏈、補鏈、延鏈工作,瞄準關鍵環節,強化政策供給,凝聚政策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