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藍天白云映襯下的北京,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成為了近年來中國環境治理的顯著標志。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國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面臨挑戰,需要進一步協同推進降碳減污。
賀克斌指出,盡管2023年全國重點城市PM2.5的平均濃度已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了54%,但治理空氣污染這場考試還遠未結束。他認為,實現從傳統治污手段中挖掘潛力與協同推進降碳減污的雙重目標,是未來工作的核心。
在談及“雙碳”目標時,賀克斌表示,中國正堅定不移地推進這一目標,并已在多個關鍵領域取得顯著進展。他提到,截至2024年6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已達到16.5億千瓦,占總裝機的53.8%,超過了煤電。
對于實現“雙碳”目標面臨的挑戰,賀克斌認為,中國面臨“三高一短”的困境,即高碳的能源結構、高碳的產業結構、仍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發展現狀,以及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時間較短的挑戰。然而,他強調,降碳與發展經濟并非對立關系,而是新的發展動力。
賀克斌進一步解釋了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等制度安排的重要性。他認為,這些制度不僅有助于國家實現精準碳管理,還能推動綠色消費和低碳生產。
在談到碳市場時,賀克斌表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2021年啟動以來已逐步趨于成熟,但與國際上相對成熟的市場相比,我國整體碳價仍相對較低。他同時指出,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參與度有待提高,方法學范圍也需進一步拓展。
對于未來大氣環境治理的方向,賀克斌強調,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是關鍵。他提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推動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及空氣質量達標具有顯著作用,預計實現碳達峰目標可推動2030年全國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25μg/m3左右,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則可促進全國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10μg/m3左右。
最后,賀克斌提出,未來需要持續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加大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并強化重點區域、關鍵領域的協同治理路徑,以更高效地推動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促進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