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市場內幕被一位知名汽車博主揭露,引發廣泛關注。該博主指出,某燃油車品牌實施的“一口價”銷售策略,表面上看似廠家直接讓利給消費者,實則給經銷商帶來了沉重負擔。據稱,每售出一輛車,4S店非但無利可圖,反而需額外補貼兩三千元,且這一“優惠”還捆綁了五年分期貸款的條件,迫使經銷商與消費者共同承擔這一策略的成本。
這一爆料迅速在汽車圈內發酵,不少經銷商對此怨聲載道。他們表示,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依賴售后服務來彌補銷售環節的虧損,硬撐著這一不合理的銷售策略。一張經銷商的抱怨截圖在網絡上流傳,進一步證實了這一情況的普遍性。
別克君威作為這一“一口價”策略的先行者之一,其兩款車型分別以10.69萬元和12.39萬元的價格推向市場。這一舉動被視為燃油車品牌在市場萎縮背景下,為爭奪份額而采取的激進措施。事實上,別克品牌在此之前已嘗試在昂科威PLUS和君越車型上實施“一口價”,并取得了一定反響。如今,越來越多的燃油車品牌跟風效仿,試圖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燃油車品牌推出的“一口價”策略,實際上是燃油車市場面臨新能源沖擊下的無奈之舉。新能源車企通過直營模式,實現了價格的透明化,而傳統車企則因龐大的經銷商體系而難以效仿。因此,他們不得不采取這種“偽直營”的方式,試圖在價格戰中保持競爭力。然而,這種做法無異于拆東墻補西墻,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燃油車市場面臨的困境。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消費者對環保意識的提高,燃油車市場的萎縮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面對這一趨勢,燃油車品牌不得不尋求新的生存之道。然而,“一口價”策略是否真的能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仍有待市場檢驗。對于經銷商和消費者而言,如何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做出明智的選擇,同樣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