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近日聯合發布了《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明確了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三步走”戰略目標。這一規劃旨在推動我國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的全面發展,并計劃于2027年實現空間科學研究水平的整體躍升,2035年在重點方向上躋身國際前列,最終在2050年成為世界空間科學強國。
據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飚介紹,空間科學作為航天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探索宇宙奧秘、拓展人類認知邊界,還有力帶動了空間技術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空間科學雖已進入創新發展的“快車道”,但與世界航天強國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編制這一中長期發展規劃,旨在凝聚全國空間科學領域專家學者的智慧,統籌國內相關科研力量,凝練部署重大科技任務,并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以期在有基礎、有優勢的領域盡早取得世界級重大科學成果。
該規劃提出了我國擬突破的五大科學主題,包括“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和“太空格物”,以及17個優先發展方向。其中,“宜居行星”主題將重點探索太陽系天體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并開展地外生命的探尋。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規劃還制定了詳細的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路線圖。至2027年,我國將運營中國空間站,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與行星探測工程,并論證立項5至8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而在2028年至2035年期間,將繼續運營中國空間站、實施載人月球探測,并論證實施國際月球科研站等科學任務,以及約15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到了2036年至2050年,我國計劃論證實施30余項空間科學任務,使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院士表示,空間科學是航天國際合作的主渠道,和平利用外空關乎全人類的福祉。因此,我國將深入推動多種形式的空間科學國際合作交流,讓空間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