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廣州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條例》正式施行。《條例》第十四條正式在法律層面賦予學校對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進行管理的權力,其中提到,“學校可以禁止學生攜帶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進入學校或者在校園內使用;對經允許帶入的,應當統一管理,除教學需要外嚴禁帶入課堂。”此事很快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
其實,早在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就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也就是說,“禁止帶手機進校”并不是一個新話題。應該看到,現實中很多家長、老師確實苦孩子癡迷手機游戲久矣,如今有了相關規定,就能讓老師和家長在約束孩子方面有了更名正言順的理由。這也是該項條例得到很多網友點贊的原因。
有網友提到,每個孩子、每個家庭、每個學校的情況不同,一概而論可能未必恰當。事實上,《廣州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條例》也沒有做“一刀切”的規定,其中提到,“對經允許帶入的,應當統一管理”“學校應當在公共區域設置公用電話供中小學生應急聯系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條例針對的重點是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頻繁查看手機信息、不節制地玩游戲,可能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帶來社交壓力,甚至引發焦慮等情緒。不過,要解決帶不帶手機的問題,不能單靠一紙禁令。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個大題目,而處在互聯網時代,手機所代表的智能技術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要讓同學們完全不接觸、不使用,顯然是不現實的。
正如常說的那句,“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帶不帶手機,對教育管理是一個大考驗。既要讓科技有利于青少年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又要確保他們身心健康發展,這是新時代教育管理責任之所在。
必須承認,未成年人自制能力弱,確實很容易被手機分心,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可能性更大,適度加強對使用手機的管控可以理解。但一個教育常識不能忘記,因勢利導地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永遠比簡單粗暴的嚴防死守好。
無論學校還是家庭,對于孩子玩手機這件事,都需要更智慧、更耐心地處理和引導,這也是關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真正意義所在——只有讓他們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了其中的利弊,才有可能真正配合家長和老師。
總之,該不該帶手機進校,并沒有一個現成的標準答案。真正可取的方式,大概還是從“心”出發。比如,家長能不能在平時多陪陪孩子,學校能不能為他們提供更豐富的課余活動,讓孩子們的“心”不會被手機占據太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