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雨心
LI DONG
萬物皆收藏也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1月7日,在悄無聲息中,冬天的第一個節氣——立冬,就如期而至了。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在古人傳統的季節劃分中,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立冬,冬三月之始。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意為在這個節氣,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所以是“萬物收藏”,開始規避寒冷。
在古人看來,立冬意味著冬天正式拉開帷幕。在這一時節,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但由于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能剩余一些,地表尚有余熱,所以初冬通常不會很冷,要到冬至節氣后的“數九”之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寒冷。
餃子、糍粑、甘蔗、羊肉……在微風日漸蕭瑟下,人們需要溫補的食物來補充滋養。民間諺語有云:“立冬補冬,補嘴空”,在立冬這一日吃什么,仍是人們所關心的話題。此時,倘若來到蜀地之上的四川博物院,還能在文物中,邂逅“天下第一餃”的風采。
立冬時節祭先祖
古代社會重視的節氣之一
立冬的到來,意味著什么呢?對于自然界來說,此時草木凋零、蟄蟲休眠,是萬物蕭瑟的時節。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記載中,立冬三候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意思是說,此時,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野雞之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身上的線條和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變成大蛤了。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作為古代社會的“四時八節”之一,立冬自古備受人們的重視。在古代民間,人們在這一日有祭祖的習俗,向先祖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更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
而據古籍《呂氏春秋·孟冬》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古時,天子會在這一日行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立冬吃什么?
來看文物中的“天下第一餃”
對于自然界的生靈而言,冬季最為寒冷難熬。但同時,冬季也是農耕時代在農忙之后,難得的休閑時光。早在秋季到來之時,民間就有著“補秋膘”的說法,到了更冷的寒冬,那自然要補充更多的營養,來熬過冷冽的冬天。老百姓在立冬節氣期盼的習俗,自然就是能夠品嘗美味的“補冬”了。在古代,農家們辛勤勞動了一年,總要利用立冬這一天休息。更要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是為“補冬”。
在不少中國人眼里,沒有什么是“一頓餃子解決不了”的,這一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那餃子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時候呢?來到四川博物院中,就能邂逅一件三國時期的珍貴文物——庖廚俑。
△三國庖廚俑 四川博物院藏 圖據四川博物院
仔細觀察這件距今一千多年的文物,只見這位來自遙遠三國時代的廚師神態輕松,手扶壓魚上,右手作剖魚狀。同時,廚師身前的案板上食材豐富,還有豬、鴨子、羊等,而羊頭的旁邊,也就是案板的左下角,是一枚清晰可辨的餃子,外觀與現在的餃子如出一轍。據悉,這是目前考古發現中出現最早的餃子形象,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餃”。
△三國庖廚俑 案臺的左下角有清晰的餃子形狀 圖據四川博物院官微
倘若說庖廚俑中呈現的餃子,只能算模型的話,那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遺存,則為人們揭開了唐代餃子的神秘面紗。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在阿斯塔那古墓群陸續出土了數枚餃子,它們以小麥面制成,形狀如同新月一般優雅,其外觀與現代水餃已無太大差異。可見在唐代,餃子已經成為吐魯番地區居民餐桌上的常客。
△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的餃子 圖據新疆是個好地方官方公眾號
相較于流傳在北方地區的吃餃子習俗,在民俗專家劉孝昌的記憶中,昔日在立冬節氣前后,成都城鄉之間還有一件大事要進行,那就是——舂糍粑。舂好的熱糍粑放在碗里,撒上噴香的、炒熟的黃豆粉和芝麻,再舀上兩三勺紅糖水,給娃娃們吃進嘴里,“一整天都是甜滋滋的”。
其實,無論是餃子、糍粑,還是羊肉、火鍋,冬季的到來,提醒著人們要休養生息。此時自然界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的狀態,所以趁著冬日將至,不妨適當進補,吸收營養物質,儲備過冬的能量。
立冬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