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指數化投資在國內公募基金行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贏得了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青睞。2024年,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市場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
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末,被動投資規模,尤其是ETF的規模,首次超越了主動投資。截至年底,境內掛牌交易的ETF規模較2023年底激增超過八成,達到了3.72萬億元人民幣的新高度。這一增長趨勢不僅反映了投資者對指數化投資策略的信任,也彰顯了ETF作為投資工具的獨特魅力。
1月24日晚,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發布了《ETF行業發展報告(2025)》。該報告從全球和境內兩個層面,以及產品和機制兩個維度,全面剖析了2024年ETF市場的表現,并對2025年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范圍內掛牌交易的ETF(包括ETP)數量已超過1.3萬只,總資產規模高達15.09萬億美元,與2023年底相比增長了30%。而在中國境內,ETF總規模達到了3.72萬億元,其中股票ETF規模更是達到了2.89萬億元,非貨幣ETF資金凈流入1.2萬億元,均刷新了歷史記錄。
尤為國內幾只大型ETF產品的資金凈流入已經躋身全球前列。在2024年全球資金凈流入排名前20的ETF產品中,有三只滬深300ETF——華泰柏瑞、華夏和嘉實分別位列第5、第16和第18名。這不僅體現了國內ETF市場的強勁增長勢頭,也展示了中國資本市場在全球范圍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從具體數據來看,2024年是境內ETF市場成立二十周年,也是其發展最為迅猛的一年。截至年底,境內上市的ETF數量達到了1033只,較2023年底增長了16%;總規模則增長了81%,達到了3.72萬億元。股票ETF規模占比約為A股總市值的3%,且其在股票市場流通市值中的比重也由2023年底的2.72%提升至4.58%。資金凈流入方面,2024年境內ETF市場資金凈流入近1.2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10%,其中股票ETF凈流入占比超過八成。
滬深交易所ETF的規模、成交量也均創下了歷史新高。深滬兩市ETF(非貨幣)產品數量凈增加了145只,合計資產規模增加了1.72萬億元,增幅達到93%。成交量方面,境內ETF總成交額合計37.69萬億元,非貨幣ETF總成交額達31.46萬億元,分別比2023年增長了36.7%和55.6%。同時,千億級寬基ETF的數量也不斷增多,截至年底已有6只ETF規模超千億元。
在聯接基金方面,隨著市場對指數投資認知度和認可度的提升,場外指數基金投資逐漸升溫。截至2024年底,近七成的ETF設立了聯接基金,總數達到了639只,規模合計6414億元,同比增長了64%。2024年新成立的ETF聯接基金共164只,新發規模合計1044億元,是2023年發行規模的6倍。
展望未來,隨著新一輪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推進,境內指數化投資的發展空間將更加廣闊,ETF市場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為了抓住這一機遇,交易所將持續豐富ETF產品的高質量供給,服務實體經濟與居民財富管理;落實“科創板八條”相關舉措,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不斷優化ETF場內配套機制,為中長期資金入市營造良好環境;加強境內外市場宣傳推廣,提升ETF的影響力與競爭力;同時,豐富ETF應用場景,構建ETF市場的良好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