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款文創產品受到熱捧,消費者甚至排隊搶購而不得。在“鳳冠”“藻井”爆火的同時,一些人開始做起了“擦邊”生意。有的搞代購,有的搞“山寨”。
這幾年能夠觀察到的明顯現象,消費者對文化消費、精神消費呈現一種高需求狀態,各種文創產品經常火爆出圈。這是一件好事,除了能夠推動文化事業進步發展,也能幫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延續。但高需求文創消費也使得山寨產品頻出,每一款文創產品都是設計人員智力集合,匯聚了許多人的心血,對這些文創的版權必須予以保護。尊重知識產權,才能更好促進文創產品乃至文化產業發展。因此對于各種售賣的山寨文創,需要進行有效治理遏止其野蠻生長。
對于消費者而言,現階段火爆的文創產品同時意味著長時間的等待,很耗費人力。特別是許多消費者是遠道而來的游客,讓他們買到心心念念的文創產品,既是滿足他們的“小確幸”,也是一次文化宣傳的契機。實際上,我國的制造業有能力大面積出產相關文創產品。因此那些火爆熱門的文創產品版權所有方不妨換個思維去解決當前熱門文創排隊熱的情形,比如說針對外地游客預留份數,憑借往返交通票據購買,比如適當增大產品投放量、減少排隊時間和預約搶購難度。從源頭上解決購買難問題,也就能讓山寨產品沒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