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戴云
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最新獲悉,今年5月份電子計價秤市場秩序綜合整治行動開展以來,全國累計檢查電子計價秤257.8萬臺,查獲不合格電子計價秤3.4萬臺,查處電子計價秤計量違法行為案件1.6萬件。
電子計價秤上顯示了商戶信息、菜價等。記者 戴云 攝影
電子計價秤計量準確是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關鍵小事”,如何切實解決“缺斤短兩”“鬼秤”等問題?近日,記者走進杭州市東山、蔣村花園兩家具有代表性的集貿市場,了解加強集貿市場計量監管的各項舉措。
市場統一配備電子計價秤
配置、維修、檢測全免費
走進位于西湖邊的東山農貿市場,大門左邊的墻壁上是一個顯示大屏,實時滾動著當天的菜品價格、交易明細、交易排行、檢測數據等,市場最新動態一覽便知。
該市場負責人山海雯介紹,今年1月26日,市場完成新一輪電子計價秤改造升級,實現統一配置、檢定、維修和輪換,“為集貿市場內的經營商戶統一配秤,不僅能夠有效避免商戶私自購買、改裝、使用‘鬼秤’的違法行為,還大大提高了市場的管理水平和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記者注意到,每臺電子計價秤都張貼著一張“浙品碼”,這也是每臺秤的唯一“電子身份證”,掃碼后就能看到秤的名稱標號、制造單位、檢定日期、檢定結果、有效期等信息。
山海雯介紹,新升級的電子計價秤有正反兩個屏幕,上面顯示單價、重量等信息,不僅讓消費者看得清楚,這些數據還會被傳送到后臺管理系統——杭州市民生計量公共服務平臺。
杭州市民生計量公共服務平臺。記者 戴云 攝影
以東山農貿市場為例,工作人員可在該平臺查詢到市場內所有電子計價秤的臺賬,如每臺秤的編號、檢定信息、交易記錄等。“利用這一平臺能實現數字化動態管理,對秤的狀態進行實時監測,一旦發現異常便可馬上去現場核查”,山海雯表示,該平臺還可在檢定有效期前,提醒商戶進行電子秤的定期強檢,集監督、服務、管理等多功能于一體。
對商戶而言,電子計價秤的配備、維修、檢測都是免費的。水果攤主唐女士告訴記者,她在這里干了二十多年,見證了電子計價秤的變遷,“之前我要裝個水果籃,有一個價格輸錯了,必須一樣樣重新稱過,現在只需要把錯的刪掉,十分方便”。
統一配備的電子計價秤讓商戶更加安心經營,也贏得了更多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據統計,浙江目前已有460多家集貿市場實現了統一配秤,約占總量的四分之一。
開展“手機變砝碼”惠民活動
多措施保障消費者購物體驗
在杭州市蔣村花園農貿市場入口處,計量檢定人員正在開展“手機變砝碼”的計量惠民活動。工作人員在測量手機重量后,可加貼帶有“浙江省質量科學研究院”標識的克重標簽,精確到小數后一位。
浙江省市場監管局計量處負責人介紹,如消費者在購物時對商品重量存疑,可將手機放到商家電子秤進行測試,看其是否存在較大誤差,便可判斷是否遭遇了缺斤少兩的“鬼秤”。
杭州市蔣村花園農貿市場開展的“手機變砝碼”計量惠民活動。記者 戴云 攝影
該市場經理茹春芳告訴記者,除了為商戶統一配備電子計價秤,他們還采取多種措施保障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比如,與市場內所有商戶簽訂了一戶一檔的誠信計量承諾書,在墻上張貼計量管理制度與消費者投訴舉報電話,設置意見箱并定期查看。
上述兩家市場均配備公平秤,方便消費者進行復稱,由公平秤復稱的記錄也會實時傳送到民生計量公共服務平臺,結合商家處的購物記錄生成小票,消費者掃描小票上的二維碼便可獲悉交易是否公平。
“推進誠信計量體系建設是營造誠信經營和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有效抓手”,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地通過集貿市場商戶星級評定、復秤“紅黑榜”、誠信承諾公示、計量失準先行賠付、計量失信退出等一系列管理措施,激發集貿市場主辦方和經營商戶參與誠信計量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據統計,全國已有30余萬家電子計價秤生產、銷售、使用等各類經營主體作出了誠信計量自我承諾,僅浙江一省就達24639家。
探索科學化管理模式
有望實現常態化智慧監管
“從智能電子秤投放使用至今,我們沒接到過一起關于秤的投訴”,山海雯表示,如今的電子計價秤不光能杜絕“鬼秤”,還有望實現更加科學化的管理。比如,通過電子計價秤抓取銷售收入、單價、重量三大數據,研究流量與客單價的匹配度,細化到一個品類中最暢銷的商品特征,得到詳盡的經營分析情況,從而更好地提升市場管理水平、降低食品安全風險,守護好百姓的“菜籃子”。
杭州東山農貿市場為商戶統一配備的電子計價秤。記者 戴云 攝影
浙江省市場監管局計量處負責人表示,可借助電子計價秤進一步探索和推廣智慧監管模式,“傳統對計量器具的監管主要依靠人力,量大面廣,檢定機構周期檢定難以完全保障,無法實時發現計價秤失準的難題。而如今推行的智能電子秤,有望實現常態化監管”。
浙江省質量科學研究院力學研究所馬丙輝向記者介紹了一款名為“秤信寶”的數字化應用產品,“把每一臺孤立的秤都連入物聯網系統內,通過計算每一筆交易重量與輸出電壓參數的關聯系數,從而判斷其是否出現較大誤差,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現場核驗”。他透露,目前已在五個農貿市場、三百余臺秤做了試點工作,取得較好反響。
對馬丙輝而言,目前較棘手的問題在于成本較高,每臺秤的價格約為1—2千元。“我們也正在跟各個廠家進行技術溝通,如果后期市場需求量變大,價格下降至五六百元也有可能。”
當前電子計價秤監管還存在哪些問題?
此前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一級巡視員張益群表示,計量法律法規體系亟待完善,防作弊技術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基層市場監管部門和計量技術機構力量較為薄弱。
今年8月,全國衡器計量技術委員會組織制定了《電子計價秤型式評價大綱》(征求意見稿)和《電子計價秤檢定規程》(征求意見稿)。
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上述文件在有關電子計價秤的檢定方面作了程序優化,如增加輔助檢定裝置,鼓勵采用人工智能、自動檢測等新技術提高檢定效率;優化周期檢定程序,減輕一線檢定人員工作負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