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身高僅一米六多的郭女士都要面臨一項艱巨的任務:陪伴中度失能的父母下樓鍛煉。盡管居住的是電梯房,但從臥室到電梯的走廊卻讓輪椅難以通行,每次出行都需一番周折,這讓郭女士筋疲力盡。
“為何不在家照顧?”面對《法治日報》記者的提問,郭女士表示,許多失能老年人家庭都有同感,長期“與世隔絕”會讓老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加速惡化。然而,現實情況是,即便出門,公共設施的無障礙設計缺失等問題也會給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帶來諸多不便。
專家指出,我國在無障礙出行權益方面已有所成效,但仍需完善。加大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力度,細化設施建設標準,提高公眾對失能老年人出行權益的認識和尊重,是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關鍵。
徐婷,一名浙江的社會工作者,對陪伴失能老年人下樓的經歷記憶猶新。她描述了一次幫助兩位老人下樓的艱難過程,即便是有人幫助,失能老年人出門也異常困難。
貴州省貴陽市的錢楠,剛失能時,家人常想帶她出門“解解悶”,但住在沒有電梯的老樓,如何下樓成了難題。家人購買了“電動爬樓輪椅”,然而使用過程卻險象環生,錢楠因此三個月未下樓。
心理上的障礙也常讓失能老年人拒絕出門。江西省宜春市的梁女士的外婆,最初抗拒輪椅,覺得顯得“弱勢”,甚至“丟人”。盡管后來逐漸接受,但一次打車經歷讓她決定不再外出,以免“麻煩別人”。
許多失能老年人寧愿待在家中,減少外出,這不僅是對身體衰退的擔憂,更是對社會目光的敏感。幾步臺階,幾句話,就可能讓他們與世隔絕。
即便出了門,失能老年人也常面臨無障礙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凌女士的外婆依賴輪椅出行,但她發現許多無障礙通道設計不合理,電梯不夠寬敞,每次出行都需精心計劃。
北京的一項研究顯示,盡管無障礙設施有所設置,但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實困境,如設施老舊、標準不健全等,許多地鐵站及周邊公交站的無障礙設施合規覆蓋率并不高。
然而,也有好消息。北京市白紙坊街道的武芳家的失能老年人,因社區特別定制的專屬坡道,出行變得容易。這一“專屬定制”解決了他們的出行難題,讓武芳深感溫暖。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項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旨在保障失能老年人的無障礙出行權益。但專家和失能老年人家庭均表示,公眾對失能老年人出行權益的認識和尊重同樣重要。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葉剛建議,除了專門的法律外,還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如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無障礙設施的建設與維護,提供出行補貼,以及將無障礙環境建設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等。
同時,提高公眾對失能老年人出行權益的認識和尊重也至關重要。社區可以組織宣講活動,利用媒體宣傳無障礙出行的重要性,鼓勵法律工作者開展法律咨詢志愿活動,組織座談會共同探討無障礙環境建設,并推廣成功案例,激勵更多社區和個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