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英一家”“東北雨姐”等田園生活類頭部博主相繼被質疑人設造假、自導自演。他們記錄鄉村生活的視頻作品,曾引發千萬網友關注并“追更”,現在卻越來越多地被認為是“表演”而非真實生活。一句“這個互聯網到底還有多少是真的”,一時間引發眾多網友共鳴。
靠人設收獲流量,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似乎已司空見慣。這一次,人們的“較真”不僅傳達出了一種普遍的社會情緒,更為我們帶來對短視頻“去偽存真”的思考。
對于把日常生活“搬”進視頻、直播的創作者,粉絲關注他們,首先是源于對“真實”的好感和信任。“雨姐”租民房用來拍攝短視頻和直播引發大量“取關”,“小英”疑似賣慘受到眾多質疑……如果“真實”這一賣點不復存在,觀眾顯然不愿將信任給予虛假的表演。
從情感意義上來說,創作者的人設反轉,會讓“走心”的觀眾倍覺受傷。很多人都從鄉村生活視頻中體會過獲得感和慰藉感:“小英”以記錄云南農村生活艱辛而打動人心,眾多網友都曾為這個身處困境仍堅韌樂觀的女孩送上鼓勵;“雨姐”的視頻以東北鄉村為背景,通過干農活、做農家菜等展現遠離城市喧囂的田園生活,很多觀眾表示,一聽到那標志性的背景音樂就“渾身充滿了干勁”。但當發現創作者并沒有拿出真誠的作品,自己的真情實意被當作了“流量密碼”,觀眾很容易覺得真心被辜負。而從商業角度來說,這類短視頻往往從初期就有著嚴格的商業目標,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劇本帶貨訴求明確,牽動觀眾的情緒,吸引人們為其點贊、打賞、購買商品,甚至涉嫌虛假帶貨、引流傳銷。當真實性成為可被隨意操控的變量,最終目的是轉化為巨大的經濟效益,又如何不讓觀眾懊惱“小丑竟是我自己”。
也有人認為,短視頻有劇本很正常,有商業目標也無可厚非,如果僅是虛構敘事,沒有涉及虛假帶貨等違法行為,就不算“塌房”。實際上,人們對田園賽道頭部博主的期待,遠超一個鄉村生活故事的講述者。當受眾選擇了“觀看”,本質上是對他人生活的好奇和張望,愿意以一種溝通、包容的態度去了解真正的人間百態,去和真實的世界產生連接,對于他們而言,一群沒什么背景卻自帶“風景”的草根,身體力行地詮釋著和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式和精神價值,值得追捧、信任,甚至將其作為自己心靈的某種寄托。因此,如果這些頭部博主缺失了社會責任感,企圖通過“情緒游戲”一而再再而三地透支大眾的信任,只能留下曇花一現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