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4個世界糧食日之際,匯添富旗下的一只糧食產業ETF宣告募集失敗,成為年內第十只未能成功募集的產品,同時也是2024年第二例ETF募集失敗的案例。該基金自1月16日獲批后,直至7月16日才啟動發行,然而三個月的募集期結束后仍未達到基金備案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年內募集失敗的產品中,權益含量較高的產品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些產品中不乏早在2022年、2023年便已獲得批準,但因監管延期募集備案而推遲發行的基金。
緊隨這只糧食產業ETF之后,另一只ETF——富國中證全指軟件ETF也在今年遭遇了募集失敗的命運。這兩只基金的募集期都臨近監管規定的最后期限,顯示出一種“壓哨發行”的消極姿態。
與此同時,年內已有多只行業主題ETF或ETF聯接產品宣布清算,如博時中證疫苗與生物技術ETF、國泰中證有色金屬ETF聯接基金等,市場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現象。一方面,龍頭產品資金凈流入輕松過億,甚至數十億元;另一方面,部分產品則面臨發行失敗、規模迷你、瀕臨清盤的困境。
具體來看,今年以來已有10只公募基金募集失敗,涵蓋了偏股混合型基金、被動指數型基金、混合型FOF等多種類型。其中,7只產品在2022年、2023年便已獲批,但直至收到監管延期募集備案的回函后才開啟發行。
以農銀匯理MSCI中國A股氣候變化指數基金為例,該產品自2022年11月7日獲批后,直至2023年8月2日才收到延期募集備案的回函。盡管增設了代銷機構,但募集進展仍不明朗,最終提前宣告募集失敗。
業內人士透露,部分產品募集失敗其實是基金公司主動選擇的結果。在公募費率改革后,產品發行成本在某種程度上更高,因此公司需要集中力量發行和管理更有價值的產品,戰略性放棄質量一般且不在風口上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