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報道揭示了互聯網上一個鮮為中青年人所知的“世界”。《中國青年報》指出,部分直播間主播通過編造劇情,將老年粉絲喚作“爸媽”,誘導他們購買偽劣商品。令人驚訝的是,許多老人對這些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劇情深信不疑,長時間沉迷其中,不惜花費重金購買主播推銷的商品。
直播帶貨如今已是無所不用其極。例如,剛被央視曝光的東北雨姐,通過演繹農村生活帶貨,賺得盆滿缽滿。直播間中,眾多“兒女”靠“劇情”帶貨,刷新了我們的認知。若非媒體報道,很可能多數中青年人還不知道有這樣一幫在“暗中孝敬”咱爸媽的人存在。
要打擊這些收割老年人的“直播間兒女”,平臺壓實主體責任是關鍵。網絡平臺為社交、娛樂、消費、就業創造了廣闊空間,但在推動內容創新的同時,也需警惕層出不窮的新問題。特別是對于打“擦邊球”的劇情直播帶貨,平臺有責任做好“守門人”。技術層面,平臺在完善內容審查的同時,也應改進算法推薦機制,健全流量分配體系,擴大優質內容的觸達范圍。同時,還需暢通維權機制,讓被騙老人能夠順暢退貨、維權,追回損失。
面對發展中的“新情況”,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勢在必行。浙江省市場監管部門發布的《浙江省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范指引》明確提到,不得通過扮演“假專家”或虛構“假人設”、“假事件”來推銷關聯產品或服務。這是我國首次在規范性文件中納入針對這類行為的條款。
“直播間兒女”的肆無忌憚也反映出一個需要關注的社會問題。許多中年人將更多精力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導致一些老年人長期缺乏兒女陪伴,甚至獨居,面臨社交缺乏和情感空虛的問題。直播間里主播的一聲“爸媽”,一句“回家”,直擊老年群體的“痛點”。然而,這種“情緒價值”從來都不是免費的。
“直播間兒女”的曝光為我們每個人都敲響了警鐘。作為“貨真價實”的兒女,我們應該更加關心父母,多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天,特別是要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不能讓別有用心的“冒牌兒女”鉆了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