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網信辦與教育部聯合部署了一項名為“清朗·規范網絡語言文字使用”的專項行動,旨在整治網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不規范使用現象,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和教育生態。此次行動特別關注網站平臺在熱搜榜單、首頁首屏等重點環節的語言文字問題,重點整治歪曲音、形、義,編造網絡黑話爛梗,以及濫用隱晦表達等突出問題。
語言文字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規范使用對于準確傳達信息、傳播中華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網絡的普及,不規范用字用詞的現象在網絡空間中愈發常見,如“雞你太美”“你這個老6”等網絡語言頻繁出現在視頻評論區和彈幕中。
這種語言差錯的泛濫不僅削弱了語言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還容易引發以訛傳訛的現象,對語言文字的傳承與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對于未成年人來說,粗鄙不堪的網絡語言可能會產生不良引導,對他們規范使用語言文字形成反向激勵。
因此,保持對母語的敬畏應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學校教育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的主渠道,應承擔起強化母語教育的責任,讓“說普通話,寫規范字”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時,通過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中華經典誦讀等活動,宣傳語言文字相關法律法規,提升青少年對語言文字的審美旨趣。
當然,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不僅需要學校和教育部門的努力,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網絡自媒體應嚴格約束自己,不能為追求個性或提高“辨識度”而犧牲語言的“尊嚴”和“臉面”。網絡監管部門也應發揮其監管功能,防止粗制濫造的“黑話爛梗”在網絡中廣泛傳播。
盡管語言文字具有自我凈化的能力,但我們仍需與時俱進、主動作為。根據社會需求適時調整和修訂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在攔截、杜絕不規范的網絡用語的同時,也要及時吸納具有時代精神、富有審美意蘊的網絡語匯,以構建清朗的網絡語言生態。
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我們有望塑造一個更加和諧、生動的語言生態,推動文化在傳承中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