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寧芝
為提升急危重癥救治能力,全國各地醫院都在加速建設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這“五大中心”。
“與其他四個中心相比,創傷中心涉及的科室更多,需要協調的醫療資源更多。”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周振科說,因此,如果一家醫院的創傷中心救治水平高,那么就表明這家醫院具有較強的協調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創傷中心是什么?有哪些優勢?本期《健康小“科”堂》采訪到了周振科主任。
更全面
要救命,也要恢復功能
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是成都市最早申請建設創傷中心的單位之一。自創傷中心成立以來,醫院每年接收的創傷患者數量近一萬例,其中嚴重創傷病例有近600例。“由于天府院區的地理位置特殊,創傷患者例數偏多,以車禍傷、高墜傷、擠壓傷等嚴重創傷患者居多。”
“創傷中心可以優化醫療資源分配,第一時間搶救患者的生命,保障患者后續的治療需求,提高住院后的生活質量。”周振科認為,在創傷中心,患者能夠得到及時和有效的治療,最大限度地降低傷害。
她表示,創傷是導致青壯年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個年齡段往往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同時,在創傷患者中,因傷致殘的情況也屢見不鮮,以骨折為例,即使手部骨折愈合后,患者可能仍然無法從事某些重體力的工作。
她指出,創傷中心的建立能夠打破科室之間的壁壘,整合多學科醫療資源,從而提供快速、高效的救治通道,讓患者在“黃金時間”內得到救治。不僅能第一時間救命,更重要的是,也能盡量保障患者的機體功能的恢復,“通過高效的救治措施,提高生存率,降低致殘率。”
更快速
醫生等患者,搶出救治時間
作為創傷中心的帶頭人,在醫院的幫助下,周振科帶領團隊成功建立了創傷中心的標準化流程。她強調,創傷中心需要協調急診醫學科、外科(神經外科、胸外科、普外科、骨科等)、麻醉手術中心、ICU、超聲醫學科、放射科、輸血科等多個科室配合,才能確保各個科室的醫務人員的通力協作,手術室可以隨時開臺。
“任何一個時間段內,醫護人員都知道如何啟動救治流程,哪些科室需要配合。”周振科指出,創傷救治講究“黃金一小時”——越早救治,患者的生存機會越大,這種流程和資源的整合,可以保證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2024年,在天府新區成都片區,一名54歲男子在公路上被車碾壓,雙腿重傷。附近醫院的120急救團隊迅速將患者送往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天府院區)。在生死時速的搶救中,創傷中心提前組織創傷團隊成員在急診室等候,為患者爭取了寶貴的救治時間。
“過去,患者通常需要等醫生安排檢查,而現在是醫生等患者。”周振科解釋說,創傷中心實施了院前預警系統,當院前急救團隊在事故現場對患者進行評估時,院內急救團隊就能根據病情通知醫院的急診和相關科室做好準備。患者到院后,就能第一時間搶救,而不是等檢查完成再由患者找專科醫生,這樣大大節省了救治時間。
通過5G網絡技術,急救車上可以實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醫院能提前了解患者狀況,決定患者是否需要直接進入ICU、手術室或專科治療,實現快速分診。這種技術手段與流程管理的結合,使得創傷中心的救治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
更精準
學科協作,把醫療資源用到“刀刃”上
在創傷救治體系中,從社區衛生院到三級醫院,各級醫療機構承擔的職能不同。比如,基層醫療機構可提供基本的止血、包扎和固定等初步處理,為轉運到更高水平醫院創造條件,而在三級醫院,創傷中心能組織各學科專家,最大化利用醫療資源。
她解釋,因為創傷患者的情況復雜多樣,比如交通事故引發的創傷,可能涉及頭部、胸部和四肢等多部位,在三級醫院,有相應的專科提前進行多學科會診,實現精準治療。
在多學科協作中,急診醫學科是創傷患者到院后的第一道“關口”。“很多患者不知道如何選擇科室就診,只能先到急診醫學科,而急診醫學科能快速反應,將病人迅速導入正確的專科救治流程,讓醫療資源真正‘用到刀刃上’。”
“通過中心化建設,患者可以直接得到相關科室的精準救治,極大提升了救治效率,為患者搶得寶貴的生命時間。”周振科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