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這個修眉師!”“避雷那家手工店!”網上鋪天蓋地的避雷貼,可能本身就是個“雷”。據半月談報道,一些商家、博主專門利用避雷貼拉踩同行,發布不實信息,一通虛假“排雷”后,再大肆推薦自家產品和服務項目。個別網友雖無利益驅動,但在消費中遇到什么雞毛蒜皮都要無限放大,把避雷貼當作情緒發泄的出口。
圖據半月談
先避雷,再消費。今天(11月11日)是雙11的正日子,“剁手族”不是在電商平臺熱情下單,就是在避雷貼里“潛水”取經。購物功課中總少不了避雷貼,是因為別人的 “踩雷”故事,往往能幫自己少走彎路,避開劣質商品、挖坑店鋪及套路服務。相比于把一切吹到天花亂墜的種草貼,避雷貼專治“天花板” “真香”“絕絕子”等浮夸表述,不留情面的問題剖析更具真實感和可信度。
正是利用消費者對避雷貼的信賴,不少經營者聯手營銷號動起了歪腦筋。頂著 “避雷” “被騙了”“不推薦”等標題,一條條圖文視頻或潑人臟水,亂曝黑料,或夾帶私貨,反向種草。還有網友一言不合就發貼,站在自己的角度任性輸出,全然不管對其他消費者有沒有幫助、對避雷對象是不是公平。比如,有分享寫道,“避雷”到某城市旅行的理由是,“空調外機裝在路邊,路過被水滴,被熱風吹”;“避雷”到某店鋪購物的原因是,“鴨皮巨厚,肉太咸,澆上鹵汁也沒什么特別”……變味兒的避雷帖泛濫成災,嚴重誤導消費選擇,破壞營商環境,甚至涉嫌虛假宣傳和不正當競爭。
真假難辨的信息、吹毛求疵的吐槽,埋沒了真正有價值的消費記錄,破壞了避雷貼在用戶心中客觀真實的特性,更拉低了網絡信息的公信力。名為避坑,實則陷阱,只會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避之不及。種草貼是美化出來的,避雷貼是杜撰捏造的,第三方測評是經不住測評的;縱觀網上鋪天蓋地的信息分享,還有多少發貼者在堅守誠信原則,還有多少圖文視頻在還原消費真相?
按照往年規律,雙11之后,電子商務市場將迎來投訴高峰期。監管部門不妨抓住這一時機,用好投訴熱線,聽聽網友對哪幾個不說真話的信息交流平臺意見最大。既要揪出企圖帶歪消費風向標的幕后黑手,也要讓信口開河博主以及為埋雷貼提供方便的平臺好好整改。